这场俄乌冲突横跨了三年,打了三年,也确实让双方都付出了不少代价。不过,俄罗斯始终没能占到绝对的上风,局势一直悬而未决。眼看着局面拖泥带水,普京在亚洲找了四个“帮手”——朝鲜、老挝、印度,甚至还从中国进口了大量土豆。这事儿也反映出,俄罗斯这场战役,真是没什么新招了。
说到朝鲜,其实俄朝靠得越来越近也没有啥突然的。自从去年签了个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》之后,平壤就开始不断向俄罗斯输送人和物。最开始分三批送去了1.1万名所谓的“志愿兵”,主要干的是夜袭、电子干扰和工事突击这些高危险的活儿。换句话说,就是用“人海战术”帮俄罗斯一把,趟那些雷阵。
CNN最新爆料,说平壤正打算再派出3万兵力增援,比去年库尔斯克反攻那次多了三倍还多。连俄联邦安全会议的绍伊古都亲自跑到平壤,谈的可是细节。听说这次除了派兵,还要派5000个建筑工去帮忙“重建”,还有1000个工兵负责排雷。
说实话,这会儿战事还没结束就开始谈重建,感觉挺不靠谱的。不过,朝鲜也不是白帮忙的,换来的可是俄罗斯的粮食、能源,还包括一些宝贵的军事技术。对于缺油少粮的平壤来说,这可算是及时雨,但也有个风险,就是越这样绑得越紧,未来朝鲜恐怕会越陷越深,逐渐拖进俄乌那一滩泥潭里。
再来说说老挝,这个东南亚的小国嘛,原本跟俄乌的事八竿子打不着,但最近有消息传出,有工兵被高薪请到库尔斯克帮忙排雷,月薪听说能达到2000美元。其实,老挝在排雷方面还真有点“底子”——越战期间,美军在老挝扔了不少未爆弹,数量高达8000万枚,这也让老挝靠着排雷谋生。
老挝帮不上多少忙,几百个工兵再怎么厉害,也只是杯水车薪。让人觉得心头一紧的是,这揭示了俄军在工兵方面的巨大缺口。前线的地雷密布得像蜘蛛网,没有充足的专业排雷队伍,不仅攻势受阻,连后勤补给和伤员转运都困难重重。
看第三个外援,就是印度。俄新社说到,到了2025年底,可能会有多大100万印度工人迁居俄罗斯,帮忙解决战争和人口老化带来的用工大难。乌拉尔、远东、西伯利亚这些地方,未来说不定真得被咖喱味道填满了。
别觉得印度工人便宜又好使,能干活,但问题是真的不少。先说,他们那繁殖能力超强,长远来看,可能会改变当地的人口组成;再说,印度人向来被各大情报机构盯得紧,中东那些印度工人里,常常曝出被摩萨德、CIA收买当线人的事儿。你要是真引进那么多印度劳工,难不成不怕引来麻烦?
说到最后这个外援,挺让人心酸的——土豆。俄罗斯远东的阿穆尔州,今年前五个月从中国进口的土豆竟然高达3.2万吨,比去年同期一下子猛增了将近40倍。整个俄罗斯在1-5月份从中国买的土豆,总价值达到了3680万美元,比去年同期多了12倍。
土豆进口一下子涨这么快,背后其实有好几层原因:一方面,国家预算里军费飙升,占了41%,结果农业补贴少得可怜;另一方面,去年天气不好,土豆产量大减;再者,俄国农业技术本身就落后,人家种薯基本都得靠进口。说到底,俄罗斯居然也被土豆牵着鼻子走,听得让人唏嘘不已。
从这四个外援的表现可以看出,俄罗斯现在已经被长期战事折腾得疲惫不堪。表面上看,动员还能继续,前线还能冲刺,但背后的经济、社会、科技等方面的全面衰退是藏不住的事。
朝鲜能调动多少兵力?老挝能部署多少雷?印度虽然能缓解人口紧张,但也带来社会和安全方面的问题;就算从中国买再多的土豆,也无法解决俄国农业被军费挤占、劳动力严重短缺的困境。这些外援只能应急,根本不能从根本上化解俄罗斯坚持长久战的深层次危机。
更得提防的是,俄国的军费占GDP的6.7%,占财政预算的41%,这比苏联解体前还高。苏联最后就是被军备竞赛拖垮的。如今,俄罗斯虽然看起来还能依靠石油、天然气维持,但长远来看,这会逐渐压垮其他产业,最终可能会引发系统性崩溃。
总的来说,俄罗斯并不是不想快刀斩乱麻,而是真没那本事。俄军向来以“打烂战”著称,缺乏现代化的快突和联合作战的体系。而且,西方不断地援助乌克兰“输血”,让这场战事陷入了死胡同。
总结起来,普京目前找的这四个亚洲的帮手,无非是想借助外援,拖延一下战事,争取在战场上取得一些微小的突破。不过看眼下的局势,这些大多都算是临时应付的补丁。而真正左右俄乌局势的,还得看俄军能不能在接下来的一到两年里撕开个决定性的胜局。
要是在2025年冬天之前,俄军还搞不出个大动作,那国内因为长时间的战时动员、财政吃紧和农业衰败引发的连锁反应,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严重,甚至引发更大范围的系统性危机。到那时候,恐怕不光是土豆吃不上了,整个局面可能直接崩塌。
归根结底,这次冲突早已超越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争斗,更像是对俄这个国家整体体系的一次大考。普京可能还能靠那四个亚洲“外援”暂时撑住局面,可一旦在“土豆”这样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上掉链子,那可就真成了历史上一出荒唐的笑话了。
散户如何用杠杆炒股,股票配资炒股,配资公司10大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